太监,又称“宦官”,本是官名,后来演变成阉人的代称,早在先秦和西汉时期,太监并非全是阉人,从东汉开始,太监全部改为阉人。
(资料图片)
太监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产物,大多出自贫苦人家,从小被净身后,送入宫中,以谋求生计,他们的职责是照顾宫中主子的饮食起居。
太监属于一类特殊的人才,大多数太监是见不得别人比他好的。他们内心总会有一些焦虑,尤其是看到朝廷上这些当官的,他们凭什么能花天酒地,吃喝玩乐。太监却只能吃喝,不能玩乐,内心是很郁闷的,他会将这种不平衡发泄到别人身上。
历史有很多出名的大太监,秦末的大太监赵高,曾谋朝篡位,祸乱朝纲。东汉的宦官蔡伦,曾改进了造纸术。明朝的宦官郑和,曾七下西洋,航海足迹遍及亚、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在明朝,太监的权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,在永乐年间,建立了一个机构叫东厂,在成化年间,建立了一个机构叫西厂,这两个机构都是由太监掌管的。
明末时,东厂出了一个大太监,名叫魏忠贤,号称九千岁,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。魏忠贤有多牛呢?
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,话说当年魏忠贤在百姓中的名声极差,在一天夜里,有四个小伙子在夜里饮酒,其中一人喝醉了,便开始口无遮拦,大骂魏忠贤,话还没说完,另外三个人立刻捂住了他的嘴。
不久,屋外就有脚步,紧接着十几个官兵破门而入,将四人全部带走,押到了魏忠贤的府上。这不禁令人毛骨悚然,魏忠贤的眼线遍布了各个地方。
骂魏忠贤的那个人被折磨致死,另外三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。魏忠贤念在三人并没有参与,而是出手阻止,便放了他们,第二天三人远走他乡,再无音信。
清代吸取了前朝宦官弄权的教训,对太监的管理格外严格,有干预、接触朝政者,直接杖毙。同时针对太监,还制定了很多的约束,比如太监不能读书、识字,一旦发现,即刻赶出皇宫。
在清廷中,太监的生活更是小心翼翼,胆战心惊,生怕有一疏漏,触怒龙颜,惹来杀身之祸。
比如晚清的太监孙耀庭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,在晚上,太监要站在各宫的门口,替小主们守夜,以备主子们随时传唤。
在夜里,太监们经常会有困倦,不知不觉会打个盹,一旦被总管或者主子发现,一顿毒打是少不了的。
所以,太监们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,他们想了一个法子,将鞋中放入苍耳,一旦睡着,就会踩住苍耳,必然会痛醒过来,如此,太监们就不会睡着了,这招确实好用。可见,太监们在宫中的生活极为不易。
在伺候主子的日常起居上,他们更是如履薄冰,太监们在出门时,总会随身带一条毛巾,这又是为何呢?
这个原因很少有人会问,因为确实难以启齿,其实太监们带一条毛巾也是一种无奈之举,他们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擦汗,而是有难以言表的苦衷。
众所周知,太监在小时候基本上都做了阉割手术,太监大多都出自穷苦人家,没有钱请郎中,基本都在家由父母完成阉割,所以手术条件是极其的差。
而且当时的手术并没有消毒工具,很多孩子冒着被感染的风险,甚至昏迷了好几天,活下来已属不易。
同时,简易的手术环境,让他们留下了很多的后遗症,太监们经常会出现淋尿的情况,为了防止在小主面前出丑,也为了主子的颜面,他们总会在腰间围着一条毛巾,以备不时之需。
并且,这块布也有护膝之用,因为在宫里每天会有很多次跪拜,普通人一次两次倒觉得没什么,但太监每天要跪拜很多次,长此以往下去,膝盖肯定受不了,所以那块布也可以垫在膝下,以此减轻膝盖的疼痛感。慈禧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就曾用过金丝猴皮。
在宫中,太监的这个小秘密,只有宫女深知,亦能理解他们。因为太监和宫女同为奴仆,在深宫冷院中,只有他们之间相互关心,互相依靠,才能感受到一丝温暖。所以,经常会出现太监和宫女“对食”的事情发生,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夫妻,只不过相对吃饭,互慰孤寂而已,并无夫妻之实。
到了晚年,老太监们还要面临着失业的窘境,所以,他们在年轻时一定要攒足银子,还要用银子来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,那就是赎回自己的“命根子”。
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,六根不全是一种忌讳,死后连阎王爷也不收的,更没资格埋葬于祖墓。因此临死前,太监都想着一定要赎回命根。
曾几何时,太监们在这金碧辉煌的皇宫里当差,伺候着尊贵的皇族们,看似风光,背后却有无尽的心酸与血泪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西方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